吃错东西老是吐怎么办?
生活中,几乎每个人都不会缺席“呕吐”这一生理反应,但很少有人对它有所了解。美国生物化学家斯佩里认为,呕吐是一种特殊的反射行为,可以通过特殊的脑部神经线路进行调节。
斯佩里还认为,对某些人来说,呕吐并非消极的伤害,而是积极的自我保护行为。其理论依据是:那些吃了不当食物,或吃了过多的、不适宜的、不易消化的食物,或因各种疾病吃了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后才发生呕吐的人,呕吐对他们是一种保护性行为,通过呕吐可以清除消化道内对其他神经系统有害的物质。
其实,关于呕吐的“有利说”自古有之。据《诸病源候论》记载,“凡呕吐,其脉虚滑者,此为虚实也,实则损胃,虚则损脾。”而主张呕吐“有害论”的宋代名医张景岳称:“呕吐之本,则恶万物也,故有邪则邪出,无邪则乱翻诸胃。”
但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,呕吐可能来自头部与中脑区域的呕吐中枢,可能与紧张性呕吐有关,可能包括一系列症状,如恶心、不适、躯体倾向(如面色苍白、出汗、胃部不适)和常规治疗(如频繁喝水、服用止吐药和神经冲动治疗)不能缓解的剧烈腹痛和长期腹泻。这些病人可能需要连续监测血压和心电图,以确定是否出现危及生命的脱水、电解质乱和血管性休克。
张景岳所讲的“脏气伤失”、“水逆上冲”,可理解为呕吐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所致。在医学上来说,所有能够引起胃酸分泌的减少或胃酸分泌过度的因素,都可以引起呕吐。
从中医角度来看,能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,有胃气上逆、肝气上逆、痰饮阻胃、食滞胃脘、脾虚胃弱或肾阳不足,以及情绪紧张、焦虑、害怕等精神因素,其中有实热、虚热、胃湿、气滞等不同。
然而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,临床上单纯呕吐,或顽固呕吐,多由急性胃炎(如细菌感染、食物中毒、急性肝炎、胃肠道肿瘤等)、肠系膜淋巴结炎、急性阑尾炎、支气管肺癌、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糜烂、血管神经性头痛、尿毒症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急性胰腺炎、药物(如砷、汞、酒精)食物中毒、抗精神病药物(尤其是氯丙咪嗪和三氟拉嗪等)药物不良反应所致。脑血管疾病或颅内高压、肺炎、肺结核、败血症、脑膜炎、尿毒症、白血病、甲状旁腺功能减退、食管梗阻、支气管哮喘、颈胃手术治疗后、门静脉高压症等亦可引起上吐下泻和消化不良性呕吐。
在中医理论中,除了寒热致病致吐外,还有脾胃虚弱致吐,或情志刺激致吐。
至于治疗,在中医学的理论中,对不同的呕吐要辨明寒热虚实,再对症用药。其主要方法有:
(1)胃气上逆:表现为呕吐酸腐食物残渣,不思饮食,时常恶心欲呕,嗳气泛酸,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滑。在治疗上要用半夏、茯苓、苏梗、陈皮、枳壳、黄连、吴茱萸、罂粟壳、大枣和红糖。
(4)食滞胃脘:表现为呕吐酸腐食物残渣,脘腹胀满,嗳气吞酸,恶食呕逆,大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,舌质红、苔酸臭,脉滑。在治疗上要用莱菔子、麦芽、香附、郁金、鸡内金、连翘和枳壳。
(5)脾胃虚寒:表现为吐食或进食便吐,或平时呕吐频作者,舌苔黑白而滑,脉沉细,或舌苔白滑,脉浮虚。在治疗上要用附子、白术、干姜、人参、半夏、茯苓和肉蔻。若脾胃虚寒,大便溏泄或呕血者,还需赤石脂、炮姜、木香和蒲公英。
(6)肝气上逆:表现为胃部胀满,触压痛拒按,精神抑郁,性情急躁,口苦胁痛,嗳气咽塞,大便中夹杂不消化食物,舌质红、苔白,脉弦劲。在治疗上要用柴胡、郁金、白芍、半夏、茵陈、贝母和鸡内金。
总之,造成呕吐的病因颇多,除内脏邪毒外,情志不遂、饮食不当亦是其首要原因。只要平时注意起居饮食、情绪调摄,再配合服用一些中成药来预防性健脾和胃,就可以少得病、不得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