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毛会跳楼吗?
这几天,一张“金毛跳楼自杀”的图片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。图片中,一只金毛趴在5楼窗台上,目光呆滞,神情忧伤,似乎对一切都毫无兴趣。尽管它的主人不断地抚摸这只金毛,但它丝毫没有留恋尘世的意思,最后凭借一己之力,成功登上窗台,并且“俯视众生”。正当网友感叹金毛的淡定时,另一组图片揭开了事件真相:原来主人的闺蜜为了逗金毛玩,指着楼下说“跳吧,跳吧”。结果这货真格的,迈着优雅的步伐,一步步走到窗台,上演了一幕“跳水金毛”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,这种极端的例子其实是一种应激症状——“假自杀”。
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,所产生的适应环境与自我保护的生理反应。当某种诱因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,机体就产生这种保护性的心理反应。
具体到“假自杀”,指的就是个体在未达到自杀意愿,没有真正产生自杀动机和行为的情况下,因为他人的诱导或突发事件的作用,而做出的自杀式行为。
从理论上说,“假自杀”的动机大致有三种。
一是求关注。一些公众人物出于吸引注意的目的,故意做出怪异行为。2009年,英国一位妇女在酒吧里打电话恐吓他人被逮捕,她为自己辩解的原因是:“我不能呼吸,因为我想引起注意。”
二是“感情转移”。一些曾经有过自杀行为的人,在自杀未遂后被周围人的感情所围困,为使亲朋不再伤心,主动谈及自杀,并借助这个刺激物来转移周围人的感情,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。三是“报复”。有些受害者在遭人勒索、殴打、强奸后,借助自杀达到复仇的目的。
“假自杀”往往动机不大明确,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盲动性,很少有个案周密策划的过程。从表面上看,他们的行为是一种自主行为,但实际是这种自主的程度低,甚至说是被动的、不自觉的。
近年来,“假自杀”事件屡屡发生,且往往与网络传播密切相关。以今日之社会心态而言,“假自杀”动机中,求关注无疑是最主要的内容。而网络媒体以其巨大的传播途径和分众功能,为这种“求关注”提供了可能。
就此而言,如何减少“假自杀”事件的发生,或许可以从两方面着手:一方面,要让社会关怀更加温暖,让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流通更为顺畅。在这个层面上,社会各方面都应尽力为人们提供和谐的心理氛围。
同时,要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,使人们都能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,学会及时排遣不良情绪。最重要的是,要健全相关法律,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心理干预和救助。另方面,也要加强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网民的法制教育,使所有人都能清醒地辨识网络信息的真假优劣,不至于人云亦云,被某些不良网站或不良作者利用,成为社会道德的罪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