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眼睛是黄褐色的?
人自出生后,眼睛的颜色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深,至成年或壮年达到顶峰,以后逐渐变得混浊、褪色(在阳光照射下,瞳孔呈现灰褐色);而黑种人的眼睛在出生时就是黑色,白种人的眼睛则在成年后慢慢变成了灰色或者褐色。这种变化是因为年龄的增长,人体逐渐丧失制造和积累维生素E的能力,从而造成眼球组织器官的生理退化。
所以,一般婴儿的眼睛都是又黑又亮(除了遗传因素造成的双眼瞳颜色明显不同外)。 这里说的“颜色”并不是指眼珠表面的色素沉着(这叫做“巩膜着色”,跟紫外线暴露有关,见下图),而是指晶状体。我们的眼睛像照相机一样,由角膜、晶体和视网膜组成,中间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透明蛋白,称为“水晶体”,它具有调节功能(可以改变聚焦的距离),同时也有屈光作用(可使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)。 这层晶体是由透明的胶原纤维构成的,其中的蛋白质有着不同的层次和形态,因此对光线的折射和透射也各不相同,这就使得来自同一物体的光线在经过眼球水晶体折射之后,各个位置的光线反射出来的颜色都会有细微的差异,这些差异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水晶体(及相应的光线)的颜色了——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看见自己的眼睛是“透明的”,而看见他人的眼睛则是“有颜色的”。
为了验证这个说法,我们可以这样做:举起你的双手,将手指靠并拢,轻轻挤按手指间的间隙,这时候你会看到五缕光线从手指间透过来(如上图),这就是你本身存在而别人没有的“手指光环”,又称“汉德散光表”。 之所以会出现“手指光环”,就是因为别人的水晶体是透明的,而你的水晶体内有一层颜色(这里的颜色指的是光线透过结晶体的颜色,不是指眼球表面色素沉着的颜色)。 而一旦眼睛出现疾病,这层色彩就会发生变化,成为诊断的线索之一。 比如当眼睛患有炎症的时候(任何类型的炎症都会出现“手指光环”,但是除炎症状态以外,正常人群也会出现“手指光环”,因此不能以此作为诊断依据),这层颜色会变得混浊不清。
1968年,医学科研人员发现,如果小孩缺乏微量元素锌,那么他的视神经就会比正常人减弱许多倍,以至于不能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中,最终导致视力发育不良。 其实,儿童非遗传性的轻微色弱大多是由于缺锌造成的。这是因为如果眼球中的杆状细胞缺少锌元素,它的敏感度就会下降,无法感知不同波长的可见光,导致视物变色和色觉障碍,最终表现出“色弱”。